又是中秋

又到中秋,月与人依旧。

传统美食月饼越来越不好吃了。是自己个人口味变了还是人们都如此呢,导致变化的是物质丰裕带来的味觉冲击还是文化变迁造成的传统衰落?

重发一篇旧文表达一下感慨:

小时候奶奶做的月饼最是好吃。香油和面做的皮,炒熟的芝麻花生仁和少许红糖做馅,土灶锅里架上鏊子慢慢炕熟。不用花哨的模具,不加繁复的配料,就只是奶奶粗糙的双手借助普通食材和日常炊具,不紧不慢地就拾掇出隽永于舌尖和心灵的味道。农家小院里的木桌矮凳,辽远夜空上遍撒金晖的圆月,更是让月饼享用的过程增添了诗意色彩。月饼、元宵之类的传统食物应该算是文化产品,一旦抽掉文化的意蕴和传统的情境,只从味道上是无论如何也拯救不了的吧。

Dr.Drunker
Dr.Drunker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文章: 175

18 评论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 就和我忘不了奶奶炒的蛋炒饭一样,小时候最喜欢吃了,可惜后来再也吃不到那个味道,自己尝试做,但是家乡的几味调料买不到了,做不出那个味

  2. 两者都有吧,不过个人认为前者居多,应该这样子说吧,物质丰裕带动文化变迁。以前只有过大节日才有得吃的东西,现在只要你想吃都弄得来,这样直接的影响是,人对大节日的期待越来越淡。

  3. 物质的丰富的确减少了月饼、元宵之类食品在我们心中的诱惑力。现在过节的意义除了家人团聚,另一方面还是怀旧,不知道再过几十年,都是吃这种工业化加工生产月饼长大的孩子还怎么怀旧。

    • 对,我也觉得月饼之类的民俗食品的价值就在于传统手段制作和特定情境下食用过程中传递的文化意蕴,和工业化制成品的差别就在于此。

  4. 我们小时候,家里没人会做月饼,都是农村子弟,也不像工人子弟工厂到节前有福利发月饼。每到中秋那天,父母在我们的要求才去小商店买一块最便宜的用油纸包的那种,往往父母不愿意,总到到中秋那个晚上吃过晚饭,才给钱,于是一路小跑去商店,结果往往要三四年才能买到一次,因为太晚,便宜的卖光了,贵一点的钱就不够了,也不敢买好一点的。如此长大多年后的现在,依旧充满了对月饼的喜欢。不管什么品种,都来者不拒,都乐此不疲。

    • 我们家乡月饼是过中秋节走亲戚必备的礼品,我小的时候大家一般都买了,不管什么家庭倒也不至于买不起啊,自己家做的话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