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正月十五这个“年”就真的过去了。和去年一样,想着这个中国人生命中的一年一度的重大时刻总该做些记录,但回顾一下这个春节却总觉得这个年过得实在是乏味,无甚可写(见《我的年味记忆》)。可不写点什么,总觉得忽略了一个重要时刻,所以趁年还未走远的时机,我还是逼着自己挣扎着写上这么一段。
过年对中国人来说曾经意义重大。年(春节)被认为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根基。千里归乡、烧纸祭祖显示出中国人对基于血缘的家庭、家族关系的强烈认同。“我是谁”和我来自哪个家族密切相关,而“走亲戚”则是对家族关系的确认与维护。因此,长久以来和祈福、饮食、穿衣一起,“走亲戚”被各种繁复庄重的仪式包裹,成为中国人过年期间最为重要的活动。
根据我的回忆,小时候(P.S.“小时候”因人因时指示的年代不同,显然是不同容易让受众做出准确判断的时间坐标,但大家在叙事时还是喜欢用它,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光指向是某个时代,还指向自己的一段人生。至少,对我就是如此),我们家乡走亲戚有很多讲究。
在时间安排上有些村镇是年前走亲戚,有的则是年后走亲戚,人们往往会根据要拜访的亲戚那边的习俗来安排。大年初一是不能离家走亲戚的,但可以到本村乡里邻居家串门拜年,而且一般都是辈分低的去往辈分高的家里。这时候,每家都会准备好瓜子、花生、糖之类的零食。晚辈来拜年是需要磕头的,当然真正磕的多是儿童,成人往往会被客气地拦住;长辈们就大把抓起零食塞满晚辈的口袋。拜年者热热闹闹地磕会儿瓜子,聊会儿天之后再转向下一家。初二一般是回娘家的日子,平时散居各处的亲人们放下一年到头忙碌的活计回到父母跟前,姊妹连襟老表们齐聚一堂其乐融融,天伦之乐在这一刻具象化了。平日里大家在处世方面难免有龃龉,此时也正是握手言和的好时机。
那时候的礼品也很朴素,一般是双数的酒和糕点(我们称“果子”)。酒是当地当年流行的酒,果子也是市面上常见的糕点。我印象最深的果子有“洋角蜜”“山刀子”“大liao花”“酥糖”。有趣的是,由于物质生活不富裕,对很多家庭来说这些礼物似乎只是作为社交的货币在流通,孩子们即便很馋也很难吃到,常常发生一包糕点走亲戚拿出去转了一圈又回到自己家的情况。收到礼物的主人家一般也不会全留下,常见的默契是每种礼品留下一半“回”一半给客人。当然,客人也会极力尝试把所有礼品全留下,所以双方拉扯的场景就常常出现。一般情况下,这种拉扯只是一种仪式,大家象征性地客套一下就遵守了默契。当然,也有真心的人家,那极限拉扯甚至跑出几里地的情况就会出现。我儿时受父亲委派去他的一个朋友家走亲戚带的礼品就常被原样“让”了回来。
如果走亲戚时有儿童参与,那压岁钱就隆重登场了。要还是不要压岁钱,对很多孩子来说其实是门玄学。主人家当然要给,但该不该要还要视情况而定。如果主人家也有差不多大小的同辈孩子,一般按照等价原则,双方家长可以互相给也可以互相不给,给的金额也一致。如果有比家长更长一辈的老人给,那一般孩子是可以要的。比如,我被父母带到外婆家,外公外婆给的压岁钱我可以要,但舅舅给的压岁钱我如果要的话,那我父亲则要给舅舅的孩子同样的压岁钱,不然就双方都不给。很多小品、段子里常用“给孩子的”桥段,事实上孩子真不过是工具人。
走亲戚时吃饭也是很讲究的一件事。到了亲戚家不吃饭就走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对主人家是极大的不尊重。安排餐食时,主人家总是要尽可能地将好东西拿出来招待亲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把所有最好的一次性用于某一家亲戚。由于物质水平有限,人们往往会计算出过年期间会有多少家亲戚来访,再根据重要程度进行分配。吃饭时主人家对座位的安排要符合规矩,给客人恰当的尊重;也会积极地劝酒劝菜,热切地表达出大方好客的态度。客人也有应遵循的礼节,一般来说女性会主动帮忙做饭,如果就餐人数太多的话还不能上桌吃饭。觥筹交错之间,情感也不断随酒桌的气氛升温,关系就在这样年复一年地人情往来中得以维系。
当时走亲戚之所以是一个郑重其事的活动,还跟交通工具不发达有关。自行车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路程远的要骑上一两个小时才到,而且要在中午之前赶到,所以一天只能去一家,那么,怎么统筹安排时间就很重要。一天只做这么一件事,那这件事自然要认真对待。
现在,至少在我生活的地区,走亲戚的情景早就和往日不同。年轻人多不再把走亲戚看作是情感维系的手段,或者根本上不再重视基于血缘的人际关系,所以即便还走亲戚,也只是迫于传统人情世故的压力(主要来源于父辈)走个过场。为压缩走亲戚的时间,他们往往开车带上多份礼品,像下乡慰问的干部一样,匆匆在七大姑八大姨家丢下其中一份扬长而去。事实上,我也是如此。腊月二十七这天,我和爱人开车一天跑了近200公里走了五家亲戚。很难想象,当我的父辈们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后,过年“走亲戚”这种社交活动还会不会存在。
不过,谁也不敢断言这种变化是好还是坏吧!我可能确实是老了,竟对这些变化发起感慨来了。
现在很多走亲戚就是带上礼物,去坐半小时,说几句客套话,然后告辞,一天能走三四家亲戚。
这算好的。我有个老表走亲戚直接打声招呼把东西放下就去下一家了。
我都好几年没回过家了,更别说走亲戚,完全没拜访过。
毕竟长大工作后走亲戚就成了一个负担,特别是别人家都有孩子了,我还得给红包。
年轻人普遍不愿意走亲戚了
现在走亲戚大多数都是我带着孩子走,我不走就是我爸妈走了,跑来跑去也是麻烦。不过有时间还是得走走,亲戚这一辈关系,比朋友还是要更加靠谱的。
我的经验相反,亲戚比不上朋友关系好,当然得是真正的朋友。
小时候“走亲戚”是真正的走,特别是天气不好的时候,下雨路上自行车骑不了,那时村与村之间都有一条小路(近路),现在那条近路已经都找不到了。。。
是的,乡村本身变化也很大
小时候走亲戚觉得很好玩,现在带着自己的小孩走亲戚,发现小孩还是觉得走亲戚很好玩。只有自己知道大人看到的跟小孩子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不同性格的人也会不一样吧,我从小就不喜欢走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