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社会融合研究》笔记
书名:农民工的社会融合研究:现状、影响因素与后果

书名:农民工的社会融合研究:现状、影响因素与后果

作者:悦中山,李树茁,[美]费尔德曼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4
ISBN:9787509727768

  • 移民的文化融合具有双向性。
  • 通过移民在两个方向上的不同态度的组合,得到四种文化融合策略:融合策略(Integration),即既愿意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也愿意适应迁入地社会的文化;同化策略(Assimilation),即拒绝保持自己的原有文化,只愿意适应迁入地社会的文化;分离策略(Separation),即只愿意保持自己的文化而拒绝适应迁入地社会的文化;边缘化策略(Marginalization),即既不愿意保持自己的原有文化,也不愿意适应迁入地社会的文化,把自己孤立开来
  • 移民身份认同的双向模型
  • 文献对社会经济融合有两种不同的用法。第一种用法将社会经济融合定义为“与主流社会中和自己社会经济背景相当的阶层相比,移民能够获得这个阶层的平均水平或者高于平均水平的社会经济地位”(Alba and Nee, 1997)。
  • 第二种应用中,社会经济融合是指“与迁入地社会具有相同背景的本国公民相比,移民在诸如劳动力市场和教育等机构中具有平等的参与机会”(Alba and Nee, 1997)
  • 居住融合作为移民融合的一种模型,是芝加哥学派的生态学研究传统的延续,将移民群体居住空间的分布作为他们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融合状态的综合反映。生态模型的基本原则是移民的居住流动伴随着移民群体个人的文化融合和社会流动而发生,居住流动是移民实现结构融合的中间步骤。
  • 对居住融合有三种解释。
  • Gordon之后,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新移民到达之前,研究者从文化融合的方向和结果出发,普遍认可Gordon所谓的“盎格鲁的一统模型”,认为通过移民后代逐渐完成居住融合(Residential Integration)和职业阶层的提升,具有底层社会背景的各种移民群体最终会放弃他们的旧有生活方式完全融合到主流社会,社会融合只是在美居住时间和移民后代代次的函数。后来文献中将这种模式概括为“直线融合”(Straight-Line Assimilation)模式。这一说法源于Warner and Srole(1945),最终由Gans和Sandberg(Gans, 1973; Sandberg,1973)推广开来。
  • 代次是移民融合的动力,而不仅仅是融合向前推进的一个时间期限(Alba and Nee, 1997)。
  • 直线融合”和“曲线融合”模型均提出挑战。
  • 区隔融合理论
  • 一,移民在文化和经济方面最终都融入主流社会;第二,在文化和经济方面的融合都遇到障碍,最终陷入城市贫困文化;第三,移民采取在经济上融合,在文化上排斥的融合策略,他们的后代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也能够实现社会经济地位的向上流动,但坚守自己的传统文化观念和价值。
  • 二 农民工的社会融合研究
  • 任远和邬民乐(2006)认为社会融合是不同个体、不同群体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这是国内文献所给出的关于社会融合的较早的定义。
  • 定义并非专门针对国内移民给出,显得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对不同群体在哪些维度进行“互相配合、互相适应”并没有给予详细说明。
  • 马西恒和童星(2008)认为社会融合“是指 ‘新移民’[插图]在居住、就业、价值观念等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融入城市社会、向城市居民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进展程度可以用新移民与城市居民的同质化水平来衡量”
  • 在社会融合过程中并不是城市居民完全处于主动位置而农民工只能被动适应,农民工有可能成为塑造未来社会的参与主体,城市市民和农民工将在变化中趋向一致并最终融为一体(马西恒和童星,2008)。
  • 关于农民工社会融合相关的理论探讨包括“新二元关系说”、“农民工市民化说”、“城市适应说”和“融入说”等
  • 马西恒和童星(2008)从“新移民”与城市社区互动关系的角度认为新移民的社会融合需要经历“二元社区”、“敦睦他者”和“同质认同”三个阶段。
  • 城市适应说。田凯(1995)认为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经济层面(包括职业、经济收入和居住条件)、社会层面(包括闲暇时间的利用、消费方式和社会交往)、文化和心理层面(包括归属感和价值观)。
  • 现实中三个方面并非递进关系,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依次递进
  • 融入说。杨菊华(2009)认为乡城流动人口(即本书所定义的“农民工”)的社会融合至少包括经济整合、文化接纳、行为适应、身份认同四个维度。
  • 四个维度之间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并且相互交融,互为依存,但“身份认同是社会融入的最高境界”(杨菊华,2009)
  • 。个体或群体在四个融入维度上的发展不一定是平行的,也没有一定的次序。
  • 就各维度的方向性来看,国内移民研究中的传统观点一直认为农民工的融合基本上是单向的,而近些年来的研究对此提出了一些异议。单向性的观点以杨菊华(2009)为代表。杨菊华用“社会融入”的概念来定义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她认为,“融合”本身意味着流入地文化和流出地文化两方都要发生变化,因此是“双向”的,两种文化最终融汇到一起,互相渗透,形成具有新意的文化体系。
  • 作为城市社会的弱势群体,农民工客观上无力传播农村文化;
  • 二重性
  • 概念模糊,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
  • 农民工的社会融合问题是多维度的,但在社会融合应该囊括哪些维度的问题上还未达成共识
  • 融合的方向性也存在争议
  • 三 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研究
  • 移民居民网络与社会融合
  • 同质不能证明交融
  • 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文化、社会经济和心理等方面的差异的消减”
  • 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文化、社会经济和心理等方面的差异的消减”
  • 针对国际和国内移民的研究都发现社会网络可以显著地降低移民在迁移过程中的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对移民的适应、就业和社会融合具有重要作用(Massey et al., 1993b; Amuedo-Dorant
Dr.Drunker
Dr.Drunker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文章: 174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