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多年前写了发在其他地方的,不过“岁岁年年花相似”,关于元宵的回忆是相同的,重发一下以做记录。
小时候的元宵节有四个习俗是让孩子们最喜欢的,也是我当时对元宵节所有的理解:一是做面灯,二是扔火把,三是挑花灯,四是放烟花。
做面灯是用面做成灯窝、动物的形状,其中十二生肖尤其是龙是最受欢迎的形象。龙又分仓龙和钱龙,仓龙是保佑粮食满仓的,钱龙自然自然是保佑钱柜充盈了。蒸熟以后用一种特殊的草杆做芯(至于到底是什么草,问老爸老妈,他们有争议),用香油(芝麻油)做灯油,点亮之后放在家里相应的地方,有驱邪纳福的功效。当然,面灯兼具玩具和食物的功能,孩子们常常端着串门,饿了馋了也可以咬上一口。
扔火把是我很爱玩的游戏。扎火把要用完整的麦秆,这需要在麦季收割时专门留下,不然打场脱粒会将麦秆打碎,这样的麦秆是扎不成束的。小伙伴们一般在野外把火把点着,尽力往天上扔去,常有火星火苗迸发烧坏新衣服便惴惴不安地回家,生怕家长责骂。
挑花灯要等到晚上。舍得花钱的父母会给孩子买来红红的花灯。印象里这些花灯多做成宫灯或动物的形状,外面一层透明的玻璃纸,底下有一个木质底座插上蜡烛点燃。孩子们就提着花灯村子里到处串门,碰到忽然而来的大风把火苗吹偏,灯笼立马燃成一团火。而我家比较节省,家里有一个铁丝做骨架的灯笼,每年重新糊上一层纸,贴上爸爸自己剪的星星图案就完工了。所以我常常嫌其简陋不好意思提出家门。
放烟花算是比较奢侈的消费。各家都不舍得多买,每次谁家能放出十几响的“闪光弹”便引得别家孩子的艳羡。自己家的烟花放罢看得不过瘾就串门去别家看。孩子们还意犹未尽烟花的硝烟味就散尽了,完全不用担心环境的污染。
如今火把已经不见,花灯变成了电池点亮的精致玩意,烟花一度泛滥近年因污染环境被禁。做面灯的手艺妈妈还保留了,不过我这一代是不会了。
我们儿时元宵节也“耍火把”,我们的火把比较大,是用很多整芦苇扎起来的,那玩的才是个爽。
那耍起来得要很大力气吧
我们小时候耍火把是用芦苇扎的,那才叫一个爽呢
芦苇不会很粗很重吗?
下一代只能提个LED的塑料灯笼,在电视上看看放烟花。我们这代从自己动手做灯笼,到笼火堆,放烟花等是个完整过程,可以享受很久,而下一代的快乐基本上只有几分钟。
嗯,快乐也成了快消品
小的时候,春节特别是到正月十五,会挂好多五颜六色的纸灯笼,就是那种可以折叠压得扁扁的那种,中间可以插一根红色的小蜡烛。这种灯笼已经好多好多年看不到了……
是的,我小时候也见过那种,后来就被更精致的取代了
喜欢以前元宵节的漫天烟花,吃完饭一家人去屋顶上放烟花,现在只是简单吃个饭,然后各自做自己的事情,还是喜欢一家人共同的时光。
为什么点击你的昵称不能跳转你的网站,直接粘贴网址到地址栏就可以呢?用了什么技术吗,这样做有啥用处啊?
好多之前过年手工做的东西现在变成了“拿来主义”了,直接去买,虽然外观一样,但感觉里面少了好多东西。。。
可能,一个是商品,一个是作品,一种是消费一种是生活
现在什么都变了,连蜡烛也变成灯了。
元宵成了一个摆设了
面灯之存在我的记忆里,今天看到面灯真是回味绵长。
可以尝试自己做一次
这就是生活的味道
记得 8 岁的时候,提个灯笼和家人去逛街有一种幸福感,后来就没提过了。
现在放烟花都少了~之前元宵和春节,都是一整晚放通宵,虽然吵却格外有过节的热闹
面灯好酷呀!!我还是第一次见。
我家元宵节可能就煮点汤圆吃……
哈哈,那你们不吃元宵吗?吃甜的还是咸的?——永远的南北之争
我跟们没注意那天是元宵~~重庆人似乎都不咋过这些节日啊
我还以为各地都过元宵节,只是风俗不一样
只有放烟花相同。
我们这边的灯从来不讲究,家里挂灯笼,给祖先送蜡烛就行,现在全换LED了。我小时候手提的就已经是塑料灯笼了。
那个龙,我们这边叫圣虫,作用是一样的,但是元宵节根本不蒸馒头而要包饺子啊。
但我们这边有个重要的风俗:正月十三是海神娘娘生日,跑海人要集资唱三天大戏,一直热闹到十五。传到现在只剩下了扭秧歌之类的,但也快要失传了。
风俗还是地方特色很明显啊
自幼在新疆长大的我,对于元宵的记忆可能只有汤圆了。= =、